10月15日,學院經濟管理系2020級中西面點工藝專業和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迎來了新學期第一節面塑實訓課,參訓學生熱情洋溢,興致勃勃,現場氣氛溫馨和諧。
說起面塑的起源,在我國很多地方民間流傳著逢年過節慶喜時用面粉做“餑餑”、“棗花”、“月糕”、“面魚”、“面羊”的風俗 , 這些面食一般是作為蘊含祝福意義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這些用面做的“果實花樣”既好吃、又好看,還蘊含著求吉納福的祝愿,深受人們喜愛。慢慢的也就出現專門的捏面人 的師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種人物、動物擺到街市上,沿街叫賣,那些彩色的面人兒逐漸就成了專供欣賞的民間工藝。
面塑的形象多是傳統戲曲、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兒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動物。比如劉備、關羽、張飛、福祿壽、八仙、嫦娥、哪吒、唐僧 師徒、楊家將、水滸英雄、十二釵、白毛女、葫蘆娃、蠟筆小新、奧特曼等。當然時髦因素也會影響面塑的創作,如 2008 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造型就 被面塑藝人們捏制出來,且銷路甚好。
第一節實訓課,同學們學的內容主要是圍繞面部的鼻子與嘴的捏造法進行。
由于面團的可塑性強,在捏塑過程中很容易把握面塑的造型,面塑藝人通過揉、搓、擠、壓、團、挑、按、撥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頭部或身體做出來,再加手,配以相關的道具。頃刻之間,就把千姿百態的人物、動物形象完成了,妙肖傳神、活靈活現,令人贊嘆不已!